庫存狀況
「香港二樓書店」讓您 愛上二樓●愛上書
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
「香港二樓書店」邁向第一華人書店
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
香港二樓書店 > 今日好書推介
二樓書籍分類
 
魚腹裡的詩人

魚腹裡的詩人

沒有庫存
訂購需時10-14天
9789869876353
洪郁芬
斑馬線文庫有限公司
2020年7月01日
107.00  元
HK$ 90.95  






ISBN:9789869876353
  • 叢書系列:創世紀詩叢
  • 規格:平裝 / 192頁 / 14 x 17 x 1 cm / 普通級 / 單色印刷 / 初版
  • 出版地:台灣
    創世紀詩叢


  • 文學小說 > > 華文現代詩











      本詩集收錄作者2017年至2020年的詩作71首,分為四章:黑曜岩頁、野草紛飛、候鳥驛站、宣聖節。另附十一首英譯詩。楊允達博士、張漢良博士作序。



    本書重點



      本書為現代詩集。詩作多擷取生活上所見所思之情事,加以剪裁,並透過詩的述說技巧呈現出個人的心象。在書寫時所觸及的客觀情景,也具當下社會的切片式的反映。部份作品以外國地域為書寫對象,既是思想上的參照,也是異域風貌的描繪。現代詩書寫現代人的心靈,期望作品在個人抒情記事以外,為台灣的風土留下印記。


     






    【推薦序一】





    推薦序

    ?

    詩歌的精神

    洪郁芬女士著《魚腹裡的詩人》詩集序

    楊允達博士

    ?

      詩歌是人類最精粹的語言,也是人類表達意志和感情最富有真、善、美的藝術結晶。詩人是人類的菁英,也是人類歷史的傳承者和見證人。

    ?

      古希臘盲詩人荷馬於公元前9、8世紀創作的兩部長篇史詩《伊利亞特》和《奧德賽》,以詩歌紀錄他那個世代的史蹟,被希臘人譽為《聖經》。柏拉圖曾說過,精通荷馬史詩就精通了一切。荷馬史詩是古希臘文學中最早的一部史詩,也是最受歡迎、最具影響力的文學著作。它是歐洲敘事詩的經典範例,內容豐富多采,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為後世歐洲的諸多作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。

    ?

      距今約2,400年前,中國大詩人屈原寫了不朽的詩篇《離騷》和《九歌》這兩部作品。《離騷》對後世文人深具感染力,其主題與風格為其他辭賦作家所模倣,發展為漢代的辭賦傳統,啟發遊仙詩與閨怨詩的寫作。《九歌》則是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,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崇高地位。

    ?

      《世界詩人大會》創立迄今超過50年, 擁有1,600多名詩友會員, 遍佈全球65個國家, 在已往的50年, 曾在全球約30國國家和地區, 舉辦了39次會員大會, 旨在 《以詩會友, 透過詩歌促進世界和平》。去年我們在印度舉辦《第39屆世界詩人大會》具有非凡的意義, 因為印度是擁有三千年文化歷史的大國, 而布班尼斯瓦又是一個詩歌的城市, 有?多6至13世?的印度教寺?,通常被??“印度聖殿”。從廣義上講, 布班尼斯瓦是·泰戈爾(Rabindranath Tagore)的故鄉,他是享譽世界的印度著名詩人,也是公認的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詩人。

    ?

      我們非常感謝布班尼斯瓦市KISS和KIIT大學的創始人沙曼塔博士對籌組第39?世界詩人大會的熱情支持,旨在促進“通過詩歌促進世界兄弟情誼與和平”。有?自50個國家的約1,000名詩人, 其中包括七名來自台灣的詩人, 參加了為期七天的大會。

    ?

      ?自台?的年??人洪郁芬女士, 以她的?《?腹里的?人》?加了第39?WCP中文組?歌大?並?得第二名,對此我們感到非常自豪。?是洪女士第一次?加世界?人大?,并?得了?歌比??。?不僅是洪女士的?幸,也是台?所有?人的?幸。

    ?

      洪女士畢業於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日語系並獲得學士學位,因此她用日語撰寫俳句,並獲得了日本俳人協會第二十四屆九州俳句大會秀逸獎, 和日本第四屆蓮的俳句大會委員會獎。

    ?

      此外,洪女士畢業於台灣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,獲得碩士學位,她將自己的作品從中文翻譯成英文,例如:《地窖》(Cellar),《 白河的蓮》(White river lotus),《魚腹裡的詩人》(Poet in the Fish Belly),《封城》(Closed city),《長榮街老屋》(Old House on Changrong Street),《無停點的飛行》(Nono-stop flight),《嘉南美地》(Beautiful Chia Nan),《古厝遊》 (Travel to old-style houses)。

    ?

      洪女士在大多數詩歌中都運用了抽象和超現實主義風格的優美技巧。



      在“地窖”中,她開始了她簡潔的自然語言:

      跟著你,如走過火山冷卻了熔岩

      斷裂的鋒口切割極沉默的夜

      細碎的話語如?石撞擊地表

      沉默彷如深坑埋沒了虹彩的微光

      在”白河的蓮“ 中, 她用創新的現代詩句:

      我們於體內交替著日與夜

      晴和雨不約而同叩門來訪

      在”魚腹裡的詩人”中, 她展現獨特的風格:

      腐臭的骸骨裡我吟詠最後一首詩

      頌讚你。當我騎單車遠離瘸腿的身影

      四月輕巧的風吹散蒲公英蒼白的棉絮

      頌讚你。暴風雨的窗口陪伴所有孤獨者等候

      劃過夜空的南十字星

      在”長榮街老屋”中, 她突出創新的意象:

      相處總是一分兩秒的,如精緻的舊磁磚

      跨越時空鋪在屋裡的每一面牆

      奶泡般濃郁的愛遮蓋了忙碌的日子

      也遮蓋了你的完整和我的殘缺

    ?

      總而言之, 洪女士觀察了生活中的一切,並試圖把握其中的美的真實本質。她曾在她所著的《渺光之律》(Tune of Tiny Light)詩集中強調:“我們是自然的一部分,所以自然存在於我們之中。 因此,樹就是你,你就是樹。” 這證明了洪女士的詩歌富有禪宗色彩,並延續了“詩歌精神”。2020年3月 25日於桃園龜山《無所畏齋》

    ?

    推薦序

    ?

    “Un parfum de poesie《詩的郁芬》

    ——? 從象徵和信仰談《魚腹裡的詩人》(代序)

    張漢良

    ?

      今年三月一日我收到創世紀詩友洪郁芬的電郵,委婉地探問我願否為她即將出版的詩集作序。巧合的是,當天下午我無意間看到法國第五臺TV5的時尚設計節目《潮流21》,取名甚雅,稱“Un parfum de poesie” ,直譯應為《詩的香水》或《詩的郁芬》。熟悉解構詮釋思潮者,或許會同意:此「直譯」「總已經」(“toujours deja”)是某種「意譯」——亦即它為另一層更早的直譯之轉喻。從符號學的觀點而論,這反映出語言符號在語意層次的編碼、解碼、再編碼……。因此所謂原初的詮釋,早已淪為再度詮釋,寫詩評的人永遠要抱持著此憂患意識。此外,他應當體會,自詡自誇的新論點可能「總已經」是陳舊的,存在著古老但無法確定的來源。

    ?

      寫序的古老體例包括對作者的「頌讚」,此文學術語出自六朝《文心雕龍》第九篇〈頌贊〉,作者劉勰溯其源至《商頌》:「四始之至,頌居其極」。在西方古典傳統中,最早的頌讚為歌詠英雄凱旋的“encomium”,品達(Pindaros, c. 518-438 BCE)為個中翹楚。前蘇格拉底的詭辯哲學家高爾及亞(Gorgias, 483-375 BCE),異軍突起,援用此體,為海倫翻案,竟成千古絕唱。此頌體後世概稱 “eulogy”,不限於特定文類 ,故流於浮泛。無論名稱如何,這種社交性質的文類,多半遵循與特定場合有關的修辭體制,距今天的文學評論,關係頗遠。 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代,頌讚的一個變奏是名字遊戲,夙為筆者所偏愛。有句口頭禪,傳說源自愛爾蘭:「押我入韻,不然吃掉你!」(“Rhyme me, or I’ll eat you!” ),開此頑笑的據說是史詩中,以歌聲誘人的海妖賽冷(Siren)。如果被考驗的人不假思索,?口而出: “Silent Siren”(/賽冷特/ ?/賽冷/),仍然難逃一死。因為照英語發音,這組韻 “ /?sa?.l?nt/ ? /?sa??.r?n/” ,含「頭韻」(alliteration)/?sa? / 和「準內韻」(assonance)/?n/,聽來無懈可擊,但係「拾得」(trouvee [found]),鑄詞欠工,未免太方便簡易了。此外,從參與語用行為的「受話方」賽冷女妖的觀點看來,此韻非但魯莽,簡直是大逆不道,「怎敢叫本姑娘閉嘴!」如此這般,傻子不知符徵(le signifiant)必然具有符旨(le signifie),未能察覺答案裡所隱藏的語意矛盾 “without any sound” ≠“loud warning”(「無聲」≠? 「大聲警示」),竟成了要命的雙面刃。

    ?

      交代這段詩歌源起的雜譚,目的是為筆者的頌讚遊戲辯護。回到本詩集,具體而言,人為的、社會文明化的「香水」從自然界的「郁芬」(例如聖經常見的「乳香」和「沒藥」)中提煉出來,「郁芬」復進入中文命名系統,為詩集作者本名。此中符號的演繹過程,誠然曲折複雜。長話短說,“Un parfum de poesie”最妥切的中譯似為《詩的郁芬》,透過語法的倒錯置換,亦可謂《郁芬的詩》(“la poesie parfum” ),或更個人化的 “la poesie d’une parfumeuse”(「香水女師傅之詩」)。君不見,〈暮春之城〉4段4行:「你在我耳後塗抹鈴蘭香水」(〈創世紀〉199期,87頁;本書,94頁),此處的「你」,雖係文法的男性,誠然指「香水男師傅」(“parfumeur”)也。這個例子說明:構成文本的字、詞等符號單元,固然如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的解構論者所謂,會自由衍生、蔓延,但這並不阻礙它們,偶然落實在個別詩篇的特定語境裡,產生出個性化的意義。



    上面這份禮讚,無關乎押韻。看似語意層次的文字遊戲,背後卻有深意,有待吾人明辨。聰敏的妳——如我,無意中翻開網路版法文《詩辭典》(Dico Poesie : le dictionnaire de la poesie),看到一個吸引人的條目:“poesie parfum” (就譯作「詩的郁芬」吧)。統領五十首詩的——可想而知,且絕對當之無愧的——是象徵主義先驅波特萊爾的名作,十四行詩 “Correspondances”,乃眾文學史家心目中現代詩的起點。1972年我曾把這首詩譯作〈聯繫〉,這兩天反覆思量,覺得不甚妥切。但其他可能的代換詞,如「對應」、「共鳴」、「通訊」,甚至於專業性的文學術語「通感」或「聯覺」,都只能傳達部分意思,無法在更高的層次上交代象徵主義所強調的、終極的精神超越,遑論宗教信仰。以下略為發揮,並以此詩為階梯,導向《郁芬的詩》,權充給作者的獻禮吧。

    ?

      「自然是一座聖殿,它鮮活的廊柱 / 時而發出混亂的言語 / 路人穿越了象徵的森林 / 週遭的林木熟稔地端祥著他」(1-4行)。波特萊爾的名件,開宗明義地就點出自然( “la nature”) 與藝術(“un temple” 【聖殿】)的認同,呼應了古典哲學中,自然(φ?σι? [physis, nature] )和藝術 (τ?χνη [techne, art])二者先對立、後融合的主題。此處詩人用了「聖殿」一字,作為「藝術」的提喻(synecdoche),同時作為「宗教」的轉喻(metonymy)。樹木能操人言——雖然語意不明朗,更點出語言為萬物編碼的功能,絕非簡樸的「擬人化」可一言以蔽之。此處所謂「象徵」,非僅明言的「森林」(“des forets de symboles”),更有深層的、語言作為全覆蓋後設系統的啟示。這種對語言的反思,是建構現代性的重要因素。我們暫時說到這兒。

    ?

      為何法文《詩辭典選集》(Frederic Jezegou, Dico Poesie Anthologie de la poesie francaise, c 2008- 2020)裡的《詩的郁芬》特輯以〈聯繫〉這首詩打頭陣呢?熟悉波特萊爾作品的讀者,很少有不讚賞、喟歎其中繁富的感官意象者。詩人在〈聯繫〉有限的十四行裡,召喚出各種意象,尤以嗅覺香氣為盛——「琥珀香、麝香、安息香、檀香」( “l’ambre, le musc, le benjoin et l’encens”)(13行)等眾香襲人,瀰漫著寰宇;各種感官印象共生,彼此融入,相互流轉。「宛如悠長的迴聲……,/ 芳香、色彩、聲音彼此應和 // 此處的香氣似兒童肌膚般鮮嫩 / 如雙簧管般柔和,像草原樣碧綠 // ——還有呢,腐朽的、富饒的、輝煌的【香氣】」(5行,8-11行)。氣味係大詩人波特萊爾執意為其「感官帝國」所開發的沃土;筆者最鍾愛覆沓迴旋的〈夜之和諧〉(“Harmonie du soir”),因與本序主旨關聯不大,且限於篇幅,只得就此打住。

    ?

      讓我們回到郁芬的詩,邀請讀者啟航( l’invitation au voyage),親近 〈暮春之城〉裡的眾香:「零碎的肢體飄散著暗香」(2行)、「香豌豆」(16行)、「鈴蘭香水」(21行)、「早廚滿溢著筵席的菜香」(24行)、「茉莉的胭脂,朱槿的盈盈幽香」(31行)。此首「花間集」遙追波特萊爾,嗅覺伴隨著視覺(「翠枝」、「淡藍小花」、「一片無垠的碧綠」)、聽覺(「……輕聲詠歌嗟歎」、「柔軟的花瓣是聆聽的耳垂」)、觸覺(「牡丹花芽點燃的指尖」、「你在我耳後塗抹……」)、運動感覺(「軀體 / ……在起伏的風中搖擺」)等諸般感官印象,在此經驗世界共生,所謂 “synesthesia”(通感)是也。容筆者套用波特萊爾〈夜之和諧〉裡的詩行作一小結:「每一朵花,都吐出芬芳,宛如香爐; / 聲音與氤氳流轉在晚空; / 感官遂憂鬱而慵懶地起舞」(2-4行)。

    ?

      無可諱言的,詩並非感官意象語(多為複詞)的堆砌,它們是肌裡分子,新批評健將藍森(John Crowe Ransom, 1888-1974)稱之為「局部字質」(local texture),散佈在詩命題或敘述體的邏輯結構(logical structure)裡。受過結構語言學洗禮的詩論家,自有另一套更細膩勁健的說法,羅曼•雅可布遜(Roman Jakobson, 1896-1982)的表述為:多層次的語意成分往語法結構的投射,詩功能得以彰顯。波特萊爾 的〈聯繫〉和郁芬的〈暮春之城〉各有思路、章法,也各有思想懷抱。

    ?

      波特萊爾筆下的 “correspondances”是複數的名詞,指涉繁富駁雜的經驗。五音、五色、五味……諸般「感覺」在現象界裡相互召喚,屬同一層次的「水平的聯繫」,而感官經驗往外無限的延伸,把靈魂提升,運送到另一層次的彼世界(“les transports de l’esprit et des sens” ),是所謂「垂直的聯繫」。此詩唯一的宗教意象「神殿」,實與宗教無關,卻意外地指涉藝術的殿堂。人與自然的互動實為藝術營造過程,自然的草原也罷,人為的雙簧管也罷,無窮的萬物無限的延展,這一切都必須透過語言象徵編碼。這種藝術至上論調,揭櫫了超越教派、教儀、教義的另類信仰。

    ?

      〈暮春之城〉的運動軸線有隱、顯二條分支:在表層發展的是現象世界於時間之流中的推演;隱藏在感官經驗背後,最終被「揭露的」——詮釋學所謂的「揭開面紗,露出真相」( “unveiling”)——是宗教性的精神超越。這兩條線,或可說兩種力量——感官的誘惑力與宗教的引領力,偶而交叉,相互拉鋸,呈現不自主的張力(例見22行)。詩文本狀寫的時序由具象的夜晚(1段)到清晨(4、5段),其跨越的時延由月初某夕(4行)的片刻(1行)「切」到抽象的四季(16-17行)、歲月的秋千,以及生命的河川(11、14、15行)。時序的切換與遞嬗,率皆由花情花語演出;設若1行的「曇花」為「片刻」的通俗隱喻,16-17行的「杜鵑」、「香豌豆」、「野菊」和「茶花」則為四季的轉喻。如此這般,這首詩既可化約為意象群,以及香水施受人物的「場面調度」,語意單元朝向時間軸的句構投射。走出文本內的語意世界,從文類的角度來考察,難道它不是經文筆體與二十多首俳句的排列組合嗎?就形式的鍛練而論,以俳句為底蘊的〈暮春之城〉與十四行詩〈聯繫〉異曲同工,各擅勝場。

    ?

      由於學養背景殊異,筆者無能亦無權討論神奇的宗教經驗,更無法參透信仰的奧秘。然而這本詩集既然命名為《魚腹裡的詩人》,或許它遙指筆者喜愛的《舊約》先知約拿的故事,因此順便說兩句,作為此序的結論。對違逆其意旨的約拿,耶和華的諸般考驗包括為「大魚」吞吐。《新約》《馬太褔音》轉述耶穌和法利賽人的對話(13章39-41節),略謂,你們要我顯示「神蹟」(“sign” [σημε?ον]「符徵」,按:天主教思高本作「徵兆」,容筆者妥協稱之為「象徵」)? 我可以舉先知約拿的象徵。約拿在大魚(按:欽定本釋「大魚」為「鯨魚」)腹裡待了三天三夜,人子(“the Son of man”) 也將在地裡待三天三夜……。你瞧,這兒有位比約拿還了得的人……。這段經文非同小可,耶穌現身說法解經,舉先知約拿自況,開啟了新、舊約的文本互訓以及「預示論」(typology)傳統 ,後來被聖奧古斯丁發揚光大,為西方詮釋學奠基。預示論對筆者的啟發何在?《舊約》與《新約》平行,約拿預示(“prefigure”)了耶穌,「先知」和「人子」又預示了《魚腹裡的詩人》郁芬。筆者不敢胡言亂語,暗示波特萊爾「預示」了洪郁芬,但容我借用〈聯繫〉裡的詩句:「宛如悠長的迴聲,在遠方融入 / 幽暗深邃的整體」(5-6行),〈暮春之城〉亦何妨視為〈聯繫〉在遙遠東方的迴音?雖然先知書和褔音書都沒提到約拿在魚腹中的細節,或許懺悔祈禱為詩創作的泉源吧。這本詩集經常閃現信仰的靈光,需要有心的讀者去探索和體驗。筆者有幸讀到尚未發排的詩稿,感謝郁芬的恩賜。(2020年3月6日於臺北市)




    其 他 著 作
    1. 台灣華俳精選
    2. 渺光之律:華文俳句集
    3. 華文俳句選:吟詠當下的美學